 |
國內有關EAPs的推動,起始於台灣松下電器公司於民國61年成立「Big Sister」制度,由公司內資深女性員工扮演主管與操作員的溝通橋樑,開啟國內員工服務的先端。
|
民國63年美國無線電公司(RCA)內部設立生活輔導組,辦理「溫馨家庭」制度,輔導住宿員工之生活與工作適應問題;民國65年東元電機公司成立「情橋」信箱;民國69年底中國石油公司根據內政部頒布「廠礦勞工輔導人員設置要點」規定,成立勞工輔導;民國71年迪吉多電腦公司設立諮商輔導室,聘請專業工作者提供員工心理輔導。自此之後陸續有企業在組織內部推動各種員工服務的活動,不過此時期多以「福利服務」與「勞工輔導」為重點。 |
政府於民國70年代著手推動勞工輔導制度,頒布「加強工廠青少年輔導工作要點」、「廠礦勞工輔導人員設置要點」等規定,並委託救國團「張老師」辦理、推展相關訓練,以「張老師」之服務模式協助各廠企培訓勞工輔導人員、設置員工輔導制度。 |
民國83年行政院勞委會運用工業社工理念與方法推展「員工協助方案」,分區辦理相關專業訓練、教育講座、企業經驗交流聯誼會…等,亦出版《員工協助方案工作手冊》,並於民國90年輔導新竹市生命線協會成立國內第一家員工協助方案服務中心(簡稱EAPC),藉以推動EAP的本土化經驗與模式。種種努力逐漸影響企業組織內的員工服務觀念與型態。 |
「員工協助方案」維繫了企業與員工的良性互動,更協助企業展現對員工人文關懷的一面。(請參閱EAP手冊) |